A+ A-
A+ A-

:御赐恩威并施,朝堂波谲云诡

许文成功破获离奇命案,朝堂之上的阴霾似乎暂时散去,他的威望也达到了新的高度。然而,皇帝的一道旨意,却又让局势变得微妙起来。

这日早朝,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,神色平静却又透着几分深意。他目光扫过众人,缓缓开口:“许爱卿,你屡立奇功,为朝廷和百姓做出诸多贡献,朕心甚慰。今特赐你尚方宝剑,上斩昏官,下斩佞臣,望你不负朕的信任。”

此言一出,朝堂一片哗然。许文连忙跪地谢恩,心中却隐隐觉得此事并非如此简单。尚方宝剑代表着无上的权力,这固然是荣耀,却也容易招人嫉恨。果不其然,退朝之后,便有不少官员对他投来异样的目光,有羡慕,有嫉妒,更有暗藏的敌意。

许文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,回到府中后,便陷入了沉思。他明白,皇帝此举既是对他的嘉奖,也是一种制衡。朝堂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,皇帝需要借助他的力量来平衡局面,同时也在观察他是否会恃宠而骄。

与此同时,许文的对手们也没有闲着。被打压的保守势力虽暂时蛰伏,但他们不甘心就此失败,正暗中谋划着新的反击。其中,孙宏的心腹幕僚李福,便是这场阴谋的主要策划者。

李福是个心思缜密、诡计多端的人。他深知正面与许文对抗难以取胜,于是决定从侧面入手,挑拨许文与其他官员的关系。他先是散布谣言,说许文得到尚方宝剑后,目中无人,不把其他官员放在眼里,很快便在朝堂上引起了一些不满情绪。

接着,李福又买通了一位与许文素有嫌隙的官员,让他在朝堂上弹劾许文***。这位官员名叫赵铭,是工部侍郎,因之前在工程拨款一事上与许文产生过分歧,一直怀恨在心。如今有了李福的支持,他便有恃无恐地站了出来。

在一次朝堂议事中,赵铭突然出列,手持奏章,言辞激烈地说道:“陛下,臣有本奏。许文大人自得到尚方宝剑后,行事愈发嚣张。近日,他竟插手工部的事务,对正在修建的水利工程横加干涉,致使工程进度受阻。这分明是***,扰乱朝堂秩序。”

许文心中一惊,他确实关注过水利工程,因为听闻工程存在质量隐患,但并未插手具体事务。他连忙解释道:“陛下,臣只是听闻水利工程有问题,出于对百姓和国家利益的考虑,向工部提出了一些建议,绝无干涉之意。赵侍郎所言,实在是误会。”

然而,赵铭并不打算就此罢休,他继续说道:“许大人,你不要狡辩。你手握尚方宝剑,谁能保证你不是仗着权势,随意指使他人?如今朝堂之上,人心惶惶,大家都生怕一不小心就触犯了你的威严。”

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,一些原本对许文心存不满的官员也开始附和赵铭。许文知道,这是有人故意设局陷害他,他必须尽快找出证据,证明自己的清白。

许文回到府中,立刻召集智囊团商议对策。张旭分析道:“大人,此事明显是有人在背后捣鬼。我们要先找出谣言的源头,再查清赵铭与何人勾结。”许文点头表示赞同,他派手下暗中调查,很快便发现了李福的踪迹。

许文掌握了李福策划阴谋的证据后,决定主动出击。他先去拜访了几位中立的朝中重臣,向他们说明事情的真相,争取他们的支持。这些重臣听了许文的解释,又看到了证据,纷纷表示愿意相信他。

之后,许文在朝堂上再次面对赵铭的弹劾时,不慌不忙地拿出了李福的罪证。他将证据呈递给皇帝,详细讲述了李福如何策划阴谋,挑拨他与其他官员的关系。皇帝听后,龙颜大怒,下令将李福缉拿归案。

李福被抓后,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。赵铭见大势已去,也只能跪地求饶。皇帝严惩了李福和赵铭,同时告诫其他官员,不得再肆意造谣生事,扰乱朝堂。

经此一役,许文虽然成功化解了危机,但他也意识到,朝堂之上的斗争永无止境。他更加谨慎地行事,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,为国家和百姓做更多的实事。

许文深知,要想真正掌控朝堂局势,不仅需要皇帝的信任,还需要赢得更多官员和百姓的支持。于是,他开始积极推动一些民生工程,如扩大农田灌溉面积、修建道路桥梁等,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。同时,他还注重选拔人才,不拘一格地任用有能力的官员,充实到各个部门,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。

在这个过程中,许文也不忘与朝中的各方势力保持微妙的平衡。他既不刻意打压异己,也不轻易妥协退让,而是通过沟通和协商,寻求共同的利益点,推动朝政的顺利进行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许文在朝堂上的根基越来越稳固。他的改革措施和民生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,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。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,朝中的许多官员也对他心服口服。

然而,许文并没有被这些成就冲昏头脑。他知道,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,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随时可能再次掀起波澜。但他毫不畏惧,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继续在朝堂上披荆斩棘,为实现自己的***理想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不懈努力。而他与公主之间的感情,也在这风风雨雨的朝堂生涯中,愈发坚如磐石,成为了他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。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